李自成(精補本) - 第1章

姚雪垠

書名:李自成(全四冊)(長篇歷史小說經典書系)

-------------------------------------------------------------

☆本文由早安電子書網友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或出版社所有☆

☆僅供預覽,如果喜歡請購買正版☆

☆請勿用於商業行為,否則一切後果自負☆

☆早安電子書☆

☆http://www.zadzs.com☆

-------------------------------------------------------------

李自成(①天寒霜雪繁)

北京在戒嚴中

潼關南原大戰

義送搖旗

谷城會晤

崤函疑兵

盧象升之死

商洛潛伏

從北京到商洛

張獻忠谷城起義

夫妻會師

北京的憂鬱

商洛壯歌

汴梁秋色

楊嗣昌出京督師

張獻忠與左良玉

李自成(②聞說真龍種)

從商洛到鄂西

紫禁城內外

李自成星馳入豫

李岩起義

伏牛冬日

河洛風雲

高夫人東征小記

燕山楚水

洪承疇出關

三雄聚會

遼海崩潰

項城戰役

橫掃宛葉

李自成(③長風駕高浪)

再攻開封

燕遼紀事

慧梅出嫁

袁時中叛變

朱仙鎮

洪水滔滔

一敗孫傳庭

慧梅之死

汝寧會師

襄水奔流

煙波江南

二敗孫傳庭

威加海內歸故鄉

李自成(④風散入雲悲)

甲申初春

圍城時刻

崇禎皇帝之死

李自成在武英殿

招降失敗

決計東征

多爾袞時代的開始

兵敗山海關

悲風為我從天來

太子案始末

巨星隕落

尾聲

李自成(①天寒霜雪繁)

內容提要

崇禎十一年十月,北京又一次戒嚴。面臨着入塞清兵的威脅,以楊嗣昌為代表的主和派同以盧象升為代表的主戰派之間發生尖銳衝突;而崇禎所面對的複雜形勢和他的態度、性格也由此清晰地呈示出來。

同年冬天,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在潼關南原陷入洪承疇、孫傳庭預設的包圍圈。在眾寡懸殊的形勢下,李自成不屈不撓,處死了前來勸降的叛徒;經過殊死戰鬥,妻女俱失,身邊只剩下十八個人,等於全軍覆沒。但他雖敗不餒,潛入商洛山中,依靠百姓,慘澹經營;又親往谷城動員張獻忠重新起義。

另路突圍的高夫人並未被明軍消滅,而是向東退到了豫西的崤函山中。經過一些周折,兩支隊伍取得了聯繫。

十一月中旬,事事受楊嗣昌、高起潛掣肘的盧象升,在沒有援兵、沒有糧草的不利條件下,抱着必死的決心,在同兵力數倍於自身的清兵的血戰中壯烈捐軀。

崇禎十二年端陽節後,按照原先的承諾,張獻忠在谷城重舉義旗。李自成不顧部隊中瘟疫流行、十分之四的義軍都已病倒的情勢,也公開打出「闖」字大旗。這樣就引來了官軍的「圍剿」。幸而高夫人率部前來會師,曾經離去的郝搖旗也回到了商洛山中。

六月上旬,正當更多的將士包括李自成本人都染上瘟疫時,鄭崇儉、丁啟睿在崇禎嚴旨切責下,調兵前來「剿賊」。第一次鄭、丁主力中了農民軍埋伏,倉惶敗退,他們於七月中旬重新調集大軍,分數路前來進攻。由於駐守石門谷的杆子人馬極不穩定,宋家寨的土豪又同官軍暗中勾結,遂使本來兵力不足的農民軍形勢更加嚴峻。李自成、劉宗敏、高夫人等在極其險惡的境遇中表現了巨大的鬥爭勇氣和傑出的軍事才能。他們內平叛亂,外殲明軍,粉碎了敵人的「掃蕩」計劃。

此前,舉人牛金星曾被尚炯從北京邀來商洛山中與李自成一晤,卻在回河南搬取家眷時被捕。李自成在獲知他已被判死刑後,立即派劉體純前往營救。九月中旬,扮成打拳賣膏藥者的劉體純在開封找到了牛的知交宋獻策。後者正為營救牛而奔走盡力,並從杞縣公子李信處籌得了所需款項。

同月,心情焦灼的崇禎派楊嗣昌出京督師。楊一路風塵抵達襄陽,立即進行軍事部署。三個多月後,受命專「剿」張獻忠的左良玉在瑪瑙山襲營成功,卻因受了張獻忠的賄賂而從此按兵不動。

北京在戒嚴中

第一章

崇禎十一年[1]十月初三晚上,約莫一更時分,北京城裡已經靜街,顯得特別的陰森和淒涼。重要的街道口都站着兵丁,盤查偶爾過往的行人。家家戶戶的大門外都掛着紅色或白色的紙燈籠,在房檐下搖搖擺擺。微弱的燈光下,可以看見各街口的牆壁上貼着大張的、用木版印刷的戒嚴布告。在又窄又長的街道和胡同里,時常有更夫提着小燈籠,敲着破銅鑼或梆子,瑟縮的影子出現一下,又向黑暗中消逝;那緩慢的、無精打采的鑼聲或梆子聲也在風聲里逐漸遠去。

城頭上非常寂靜,每隔不遠有一盞燈籠,由於清兵已過了通州的運河西岸,所以東直門和朝陽門那方面特別吃緊,城頭上的燈籠也比較稠密。城外有多處火光,天空映成了一片紫色。從遠遠的東方,不時地傳過來隆隆炮聲,但是城裡居民得不到戰事的真實消息,不知道這是官兵還是清兵放的大炮。

從崇禎登極以來,十一年中,清兵已經四次入塞,三次直逼北京城下。所以儘管東城外炮聲隆隆,火光沖天,但深宅大院中仍然過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那些離皇城較近的府第中,為着怕萬一被宮中聽見,在歌舞侑酒時不用鑼鼓,甚至不用絲竹,只讓歌妓用紫檀或象牙拍板輕輕地點着板眼,婉轉低唱,有時歌聲細得像一絲頭髮,似有似無,裊裊不斷,在彩繪精緻的屋樑上盤旋。主人和客人停杯在手,腳尖兒在地上輕輕點着,注目靜聽,幾乎連呼吸也停頓下來。他們很少留意城外的炮聲和火光,更沒人去想一想應該向朝廷獻一個什麼計策,倒是那些住宿在太廟後院古柏樹上和煤山松樹